诸葛亮隆中对中宝货配资,认为曹操“已拥百万之众,挟天子而令诸侯,此诚不可与争锋。”可见挟天子是曹操的一张王牌。在曹操迎接到许县之前,袁绍其实也有机会“挟天子”,但却错失良机。
沮授建议袁绍“挟天子”横大河之北,合四州之地,四州见下。收英雄之士,拥百万之众,迎大驾于长安,复宗庙于洛邑,号令天下,诛讨未服。以此争锋,谁能御之!比及数年,其功不难。——《后汉书·袁绍传》
据《后汉书》、《三国志》等记载,早在公元191年,袁绍占据冀州之后,问计于沮授,沮授为袁绍规划了战略宏图,那就是:横大河之北,合四州之地,收英雄之才,拥百万之众,迎大驾於西京,复宗庙於洛邑,号令天下,以讨未复。
沮授的布局是这样的,占据黄河以北冀、幽、青、并四州之地,网罗天下英才,迎汉献帝回到洛阳,恢复宗庙社稷,以此号令天下,讨伐不服从于朝廷的,这样必将成就大业。但在当时这并不现实,因为董卓还没死,袁绍也没有占据四州之地,实力还不够强。
且今州城粗定,兵强士附,西迎大驾,即官邺都。挟天子而令诸侯,畜士马以讨不庭。谁能御之?——《后汉书·袁绍传》
经过几年的发展,袁绍逐渐控制并州、青州,实力不断壮大。195年,汉献帝刘协终于从李傕、郭汜手中逃出,准备回到洛阳,这时沮授劝袁绍迎汉献帝到邺城,实现“挟天子而令诸侯宝货配资,畜士马以讨不庭。”
郭图、淳于琼等人反对,他们认为:“汉朝王室衰败已久,现在想振兴王室太难了。况且各路英雄蜂起,群雄逐鹿。若迎接天子在身边,行动就要上奏,服从则权力太小,不服则抗命,这不是什么好办法。”袁绍最终没有迎汉献帝。结果196年曹操迎汉献帝都许,袁绍错失“挟天子”的机会。
袁绍没有“挟天子”的原因
历来都认为,袁绍没有“挟天子”,是因为郭图等人的反对,或者说袁绍很愚蠢,不懂得天子的政治影响力。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,那就是袁绍与汉献帝刘协的“私人恩怨”,有两件事让他俩的关系很尴尬:
第一次,189年汉灵帝驾崩时,曾想立刘协为帝,并且把刘协托付给了蹇硕。但何进、袁绍等人,拥立何皇后所生的刘辩为帝,刘协最终被封渤海王。
及帝崩,硕时在内,欲先诛进而立协……硕谋不行,皇子辩乃即位,何太后临朝,进与太傅袁隗辅政宝货配资,录尚书事。——《后汉书·何进传》
汉灵帝有两个儿子,长子刘辩,何皇后所生,次子刘协,王美人所生。汉灵帝认为刘辩轻佻没有威仪,不想传位给他,想传位刘协。但由于何皇后及大将军何进的存在,一直没有决断。临死前,灵帝把刘协嘱托给上军校尉蹇硕,想让蹇硕拥立刘协继位。
蹇硕当时在皇宫中,想先杀何进,然后立刘协为皇帝。他派人去召何进要与他商议事情,何进即刻乘车前往。蹇硕的司马潘隐与何进早有交谊,在出来迎接时用眼神示意。何进大惊,驰近道回到营里,并引兵进驻百郡邸,声称有病,不再进宫。蹇硕被杀,刘辩继位。
我们都知道,袁绍和何进关系密切,袁绍曾为大将军掾属。后来两人因为谋诛宦官,关系愈发紧密。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,何进、袁绍一党是支持刘辩继位的,虽然刘协当时年纪尚小,但毕竟算是对立的。
第二,191年董卓裹挟汉献帝迁都长安之后,袁绍、韩馥曾打算拥立刘虞为帝,不再承认汉献帝,但刘虞宁死不从,最终计划落空。
二年,冀州刺史韩馥、勃海太守袁绍及山东诸将议,以朝廷幼冲,逼于董卓,远隔关塞,不知存否,以虞宗室长者,欲立为主。——《后汉书·刘虞传》
190年,天下群雄起兵讨伐董卓,董卓裹挟汉献帝迁都长安。议者认为,汉灵帝刘宏失道,致使天下叛乱。汉献帝刘协年幼,是贼臣董卓所立,远在长安,又不识母氏所出。关东和长安远隔关塞,不知存亡,天下心无所归。而幽州牧刘虞宿有德望,是宗室中最贤明的,袁绍、韩馥等人便准备拥立他为皇帝。
韩馥、袁绍为立刘虞为帝,写信给袁术说当今天子不是汉灵帝的儿子,打算依照绛侯周勃、颍阴侯灌婴诛废少帝刘弘迎立代王刘恒故事;又称刘虞的功德治行,华夏少二,当今公室枝属无人能比得上他。刘虞宁死不从,最终他们计划落空。
这件事相比于第一件事更加恶劣,袁绍、韩馥等人想直接否定刘协的正统性,甚至说他不是汉灵帝儿子,虽然最终没有拥立成功,但这样一来却把刘协得罪狠了。这两次事件,其实让袁绍与刘协的关系很尴尬,往大了说可以说是完全对立。
这两件事情,其实让袁绍很难面对汉献帝刘协,所以当面临要不要迎汉献帝的时候,袁绍肯定不能完全放下这两件事。再加上郭图、淳于琼等人反对迎汉献帝,所以袁绍最终没有“挟天子”。
参考资料:《三国志》裴松之注、《后汉书》、卢弼《三国志集解》
盛鹏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