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指尖拂过泛黄的书页,清光绪十四年(1888)黟邑李宗煝刻本《新安志》在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“徽州人与徽州文化”基本陈列“走进徽州”的展柜中静静陈列。《新安志》被清代学者章学诚盛赞“与范氏《吴郡志》并称宋志首”的典籍,不仅是徽州第一部全面系统的府志,现存安徽唯一的宋代方志,更藏着千年前徽州的山川、人文与烟火气。今天,就让我们循着书页的墨香,解锁这部“宋代方志典范”里的徽州故事。
展开剩余88%一、为何是南宋?《新安志》的“诞生密码”
谁能想到,如今以“文献之邦”闻名的徽州,在北宋中期还是“山岭涧谷崎岖”的僻陋之地?彼时“名士大夫不多,能人贤士罕至”,直到宋室南渡后,地处杭、睦、宣、饶之间的徽州,摇身变成“三辅重地”——经济渐兴,人口增长,文风渐盛,从“偏远山区”逆袭成“东南邹鲁”“程朱阙里”。
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财新网,淳熙年间(南宋孝宗时期),徽州人罗愿动笔编纂《新安志》。他想为这片“新生”的土地,留下一部详实、严谨的记录,而这也成了徽州走向“文献之邦”的关键一步。
二、作者罗愿:朱熹称重的“徽州学霸”,与呈坎的不解之缘
说起《新安志》,就绕不开它的编纂者——罗愿,徽州历史上的重要人物,进步爱国的政治家,南宋第一作家,杰出的史志学家,著名乡贤。罗愿,字端良,号存斋。生于绍兴六年(1136),卒于淳熙十一年(1184)。徽州歙县十四都呈坎人,出身“官宦世家”:父亲罗汝楫是进士出身,官至吏部尚书,但罗愿的名声,却靠的是自己的“真才实学”。乾道二年(1166),他29岁考中进士,历任饶州景德镇税监、赣州通判、南剑州知州、鄂州知州等职。为官时勤政爱民;私下里“博学好古”,写文章效仿秦汉风格,“高雅精练”,连当时的大儒朱熹都“特称重之”(特别看重他),称其“有经有纬,骨实意丰”,应邀为《罗氏族谱》作序,称誉呈坎为“呈坎双贤里,江南第一村”。罗愿著有《尔雅翼》、《鄂州小集》。罗痛感桑梓古籍散失,对资治地方、教化民风,诸为不利,于是杂采诸书,“访故老,求遗事,思辑一书,然未果就”。适逢新安太守赵不悔(乾道九年,即1173年知徽州)也嫌旧志“疏略”,闻罗愿有此志,乃俾愿续成,历三年,于南宋淳熙二年(1175)成书,至今已有850年历史。
作为土生土长的呈坎人,罗愿对徽州的感情刻在骨子里。他走遍家乡的山川,搜集每一段故老传说,正是这份“生于斯、长于斯”的热爱,让《新安志》成了最懂徽州的“地方志”。
三、十卷藏万象:《新安志》里的“徽州全史”
翻开清光绪刻本《新安志》,十卷内容如同“徽州百科全书”,从山川到人文,巨细无遗:
卷一“州郡”:讲徽州的地理沿革,告诉你“新安”这个名字的由来;
- 卷二“物产”:记录徽州的茶、砚、纸、墨、漆等,仿佛能看见当年市集的热闹;
卷三至卷五“徽属六县”:逐县详解歙县、休宁、婺源等六县的情况,是早期徽州县域史的“活档案”;
卷七至卷九“先达、进士题名”:盘点徽州的名人、进士,见证文风渐盛的轨迹;
卷十“杂录”:收录奇闻轶事,为严肃的志书添了几分趣味。
罗愿在序言里说得直白:“记山川不是为了显‘远’,是要知道哪里险、哪里易,不忘防备;录人口田地不是为了显‘富’,是要关注民生增减,不随意征赋。”他写这部书,从来不是“为了记录而记录”,而是希望后人能通过它读懂徽州、善待徽州——这样的“修志初心”,让《新安志》远超普通方志的价值。
四、为何是“典范”?《新安志》的“硬核实力”
《新安志》能被后世称为“宋代方志典范”,靠的是实打实的“硬功夫”:
1.史料够“全”:罗愿所编撰的《新安志》记叙时间上至远古,下至宋淳熙二年,全书统合古今,叙述简括,考证精细,保留了宋代皖南大量的历史资料,是研究安徽南部徽州地方历史和地情的宝贵文献。罗愿像个“史料侦探”,从诗文、官府计簿,到正史、旧地图、金石碑文,甚至老人的口头传说,都被他“网罗”进来,做到“上下千载间,博采详摭,皆有据依”;
2.内容够“新”:书中很多记载是“史志所未载、史传所遗”,比如早期徽州的一些民俗、小事,填补了历史空白;
3.影响够“远”:它继承了前代“图经”的传统,又确立了后世修志的基本原则,成了中国方志史上的“里程碑”。南宋方回认为“今《新安志》行于世,与马、班等”。明代程敏政以《新安志》为榜样,编写《新安文献志》。清代《四库全书》收录了它,四库全书总目评价该书:“叙述简括,引据亦极典核”,清末桐城(枞阳)学者萧穆还专门重新校刊,足见其分量。清代著名诗人朱彝尊称这部书“简而有要,是方志之最善者。”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称“范氏之《吴郡志》,罗氏之《新安志》,其尤善也”。汪世清先生在《歙事闲谭》一书序一中指出,“这部新安一郡的地方志,不仅在此后的编纂徽州郡邑志上导其先路,而且在搜集、整理和汇编徽州文献上,也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创举。”
五、来博物馆,触摸千年典籍的温度
光绪本《新安志》是目前最为流行的版本。如今,这部《新安志》静静躺在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——这里是全国唯一全面展示徽州文化主题的历史文化类专题博物馆,国家一级博物馆,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,也是安徽省古籍修复技艺传习站,藏着许多像《新安志》这样的“徽州记忆”。
恰逢2025年中华传统晒书节与书香安徽“江淮读书月”,不妨走进博物馆,亲自品读这部典籍的清刻本,看罗愿笔下的“宋时徽州”如何与当下的徽州对话。或许你会发现财新网,那些书页里的山川、人物与故事,从未真正远去。
发布于:北京市盛鹏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