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一刻智选+,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杰弗里·萨克斯在现场停顿了两秒。
然后,他下一句话,让整个会场的空气凝固——
“法国总统马克龙曾私下对我承认,北约引发了这场战争。”
没有外交辞令,没有拐弯抹角。
这句话,就像在平静湖面投下一枚4马赫的高速导弹,瞬间激起全球舆论的巨浪。
一、爆料的火药味:一位经济学家的“重型武器”
萨克斯不是普通媒体人,他是“诺奖级”学术圈的重量级人物,也是多次参与国际危机调解的智囊。
时间回到2022年5月,在法国总统府的授勋仪式上,马克龙将法国荣誉军团勋章授予萨克斯,场面庄严而温和。
但据萨克斯回忆,闭门交流时,马克龙话锋突变——
“北约是促成俄乌开战的根本推手。”
要知道,公开场合的马克龙,和大多数西方领导人一样,坚持“俄罗斯无端发动侵略”,并将战争责任全部归于莫斯科。
而这个“私下说法”,彻底颠覆了外界对法方既有立场的认知。
二、萨克斯的指控:“一群一心求战的战争贩子”
在意大利《今日事实》组织的外交政策辩论上,萨克斯毫不掩饰自己的愤怒:
“我对法国总统的这种双面行为感到厌恶。欧洲充斥着继续战争的战争贩子。”
他甚至点名——
马克龙(法国总统)
默茨(德国总理)
斯塔默(英国首相)
在萨克斯的叙述里,乌克兰冲突并非2022年2月的“突发事件”,而是早在2014年美国深度参与基辅暴力政变时就已埋下导火索。
接下来的八年,美国不仅在军事上扶植乌克兰,还在北约框架下不断强化该国的军力建设——从一个欠发达的军队体系,变成欧洲规模数一数二的武装力量。
当俄罗斯寻求和平与安全承诺时,华盛顿直接拒绝了中立方案,并发誓要通过制裁“击垮”俄国经济。这一步,把谈判桌直接掀翻。
三、北约的角色:拱火者还是“安全维护者”?
要分析这段话的“爆炸威力”,得首先理清北约在冲突里的真实作用。
官方叙事版本(西方主流)
北约是防御型军事组织
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是无缘由的侵略行为
北约协助乌克兰是“合法防卫”
争议叙事版本(俄罗斯与部分国际学者)
北约自冷战后持续东扩,违背了口头“不向东扩一英寸”的承诺
乌克兰加入北约,对俄形成战略包围和核威慑压力
乌克兰危机是西方“颜色革命”与安全挤压的结果
智选+
当马克龙私下承认北约是推手时,他实际上是承认第二种叙事在一定程度上成立——这在西方政坛是高度敏感的立场,因为它可能动摇西方联盟凝聚公众支持的道德基础。
四、经济底牌:战争之外的金融账本
作为国际财经专家,我可以明确说——俄乌冲突不仅是地缘战争,更是全球资本与能源利益的角斗。
1. 欧洲能源市场的巨变
俄乌开战前,欧盟天然气40%以上来自俄罗斯;
战争爆发和制裁后,俄罗斯输欧天然气量锐减至不到10%,美国LNG(液化天然气)出口量大增;
LNG进口成本比俄气管道贵2倍以上,直接推高欧洲工业电价和CPI。
这意味着,战争持续的代价由欧洲民众买单,却让美国能源企业获利。
马克龙如果公开承认北约驱动冲突,就等于承认法国和欧洲在经济上被“盟友”薅了羊毛。
2. 军备与财政
北约要求成员国国防开支占GDP 2%以上,冲突爆发后多国加速军备投资。
德国宣布“1000亿欧元军备计划”,法国、波兰等国纷纷追加预算。
军火商成为最大赢家——洛克希德·马丁、雷神、BAE系统的股价过去两年上涨超50%。
这是一场现实版《战争与金钱》,而乌克兰只是大洋彼岸棋盘上的一个坐标点。
五、历史线索:2014年的起点
萨克斯指出的“真正开端”——2014年乌克兰政潮——是一切分析绕不开的背景。
2013年底:乌时任总统亚努科维奇拒绝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,转向与俄深化合作。
2014年2月:基辅爆发冲突升级,美国高官频繁到访,街头对峙演变为政权更迭。
2014年3月:克里米亚公投入俄;顿巴斯地区武装冲突开始。
俄罗斯视此为“西方直接操控政权更迭、挤压战略缓冲”的实例;西方则称为“民主运动与人民选择”。
但无论哪种说法,都是北约东扩逻辑链的一环。
六、金融市场的心理博弈——战争红利与泄气窗口
华尔街和伦敦金融城,对于战争的情绪波动极为敏感。
2022年初,冲突爆发推高石油、天然气、军工股;
欧洲债市一度剧烈波动,欧元贬至20年低点;
但每当出现俄乌谈判可能性,能源价格短暂下滑,投资者担心失去“战争溢价”。
这也是萨克斯指责“战争贩子”的原因之一——冲突不只是战地利益,更被金融市场一部分资本力量视为稳定的“高收益环境”。
七、马克龙的双面困境
法国总统为什么公开和私下的说法截然不同?
国内政治:法国国内民意分裂,对乌克兰援助存在争议,贸然改变立场可能引发政治危机;
外交压力:北约核心国家内部讲求一致口径,否则会被指破坏联盟团结;
个人判断:马克龙多次尝试在俄乌之间发挥“调停者”角色,他深知若无北约退让,冲突难解,但想在内部推动转向并非易事。
这就是所谓的“双面表态”——对外展示团结,对内保留怀疑。
八、如果特朗普回归?
萨克斯暗示,特朗普可能对乌克兰中立方案更开放。
结合2018-2020年的经历,美国在特朗普任内确实减少了直接卷入外战的倾向,同时频繁抱怨盟友防务“搭便车”。
如果2024年美国政策转向,可能出现这些变化:
向乌克兰施压,接受停火并冻结战线;
缩减对欧洲军事援助,保留对俄制裁但松动能源金融限制;
将更多外交资源转向印太对华竞争。
但风险在于,短期停火可能固化战线,留下长期隐患,成为未来新的爆发点。
九、通往和平的窄路
萨克斯提出的解决方案——乌克兰中立、北约停止东扩——是最直接的路径,但也是最难走通的,因为:
需要乌方宪法修正;
需要俄方信任西方安全承诺(历史上信任度极低);
需要美国同意削弱北约扩张战略。
这意味着,除非有重大国际局势变化(如美国内政转向,或欧洲能源形势迫使政策调整),这种方案短期内难以落地。
十、结语——真相与立场的较量
马克龙的“私下承认”像是一扇窗,透出真实的风向:
即使在最坚固的政治同盟内部,也有人知道,冲突的起点并非舆论故事里那么简单。
但真相不是自动改变政策的钥匙。
在北约的集体立场、美国的全球战略、欧洲的地缘焦虑、军工与能源资本的利益面前,真相往往只是被反复权衡的筹码。
而对于乌克兰人民来说,他们在乎的可能不是谁是推手,而是什么时候才有人愿意真正把手从扳机上离开。
你的观点呢?
你认为萨克斯的爆料会被更多欧洲政客呼应,还是会被迅速“压下去”?
如果特朗普回归,美国会推动俄乌停火,还是换个方式继续冷战?
参考资料
Jeffrey Sachs 在《Facts Today》外交政策辩论讲话全文
北约扩张与乌克兰冲突历史资料(1997-2025)
欧盟能源统计局 2023-2025 天然气进出口数据
SIPRI 军费与军购年度报告(2022-2025)
IMF《俄罗斯与欧洲经济相互依存性》研究报告
《Financial Times》《Le Monde》马克龙外交政策报道档案智选+
盛鹏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