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0 年,安徽寿县的一个施工工地上,工人一锄头下去挖到了个奇怪的东西 —— 半截烧焦的竹筒,外面还沾着黑乎乎的残渣,看起来像个没用的破木头。可谁能想到,这玩意儿竟是 800 多年前南宋的 “大杀器”—— 突火枪的残件!后来专家一考证,这可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管形射击火器之一。但问题来了,这根破竹筒做的突火枪,到底有多厉害?它真能算咱们现在步枪的 “老祖宗” 吗?今天咱们就好好聊聊这个南宋军事黑科技。
1. 南宋人为啥被逼着造出了突火枪?
要搞懂突火枪,得先看看南宋那会儿的处境 —— 简直是被打得没辙了,才逼出了这新玩意儿。
南宋末年,北边有金国的铁浮屠(重装骑兵)冲阵,后来蒙古骑兵更是凶猛,人家骑着马、披着甲,南宋的步兵拿着刀枪弓箭根本挡不住。你想啊,传统的弓箭就算能射中,也未必能穿透人家的重甲;之前用的 “火球”“火箭”,要么是烧东西的,要么是靠火焰吓人,想直接杀伤敌人太难了。
展开剩余83%尤其是蒙古大军围攻襄阳、寿春这些重镇的时候,南宋守军天天盼着能有个能 “一竿子打穿重甲” 的武器。《宋史・兵志》里就记载,当时的士兵 “常苦金人之重甲,弩矢不能入”。就是在这种打不过、防不住的压力下,南宋的军工工匠们才开始琢磨 “升级” 火器 —— 之前的火枪是把火药绑在枪头,点着了喷火焰,顶多算 “喷火器”;而突火枪,直接把火药装进了竹筒里,还塞了 “子窠”(就是弹丸),这一下就从 “喷火” 变成 “射弹” 了。
说白了,突火枪不是凭空冒出来的,是南宋人在亡国压力下 “逼” 出来的军事创新 —— 毕竟面对骑兵冲锋速盈所,能多一种破甲的手段,就多一分活下去的希望。
2. 突火枪长啥样?真能 “百步穿杨” 吗?
咱们先说说突火枪的 “长相”,别被电视剧骗了,它可没那么威风。根据《宋史》和考古发现,突火枪的核心是一根 “巨竹”—— 不是随便找根竹子,得选粗一点、结实点的,大概有成年人胳膊那么粗,长度差不多 1 米左右(寿县出土的残件只剩 30 多厘米,专家推测完整的得有 1 米)。
竹子里面要掏空,装上火药,火药上面再放 “子窠”—— 这 “子窠” 不是咱们现在的子弹,而是碎石块、铁砂,有时候甚至是小铁片,反正能装进去、能被火药推出去就行。使用的时候,得有人拿着竹筒的后端,另一个人用火折子点竹筒口的火药引线,等火药烧完,“嘭” 的一声,子窠就被推出去了,还能听到像炮仗一样的响声,150 多步外都能听见(大概是现在的 200 多米,不过这是声音的传播距离,不是射程)。
那它到底有多厉害?咱们得客观说,别吹得太神。首先是射程,根据史料和实验复原,突火枪的有效射程大概就 50 步左右,换算成现在的距离,也就 30 米(一步约 0.6 米)。这个射程跟当时的神臂弓比,差远了 —— 神臂弓能射 240 步,也就是 144 米,而且精度还高。
但突火枪有个神臂弓比不了的优势:能破甲。神臂弓的箭虽然快,但遇到蒙古骑兵的重甲,有时候还是穿不透;而突火枪的子窠是靠火药爆炸的冲击力打出去的,就算是小铁砂,在 30 米内也能砸穿轻型铠甲,要是运气好,碎石块刚好打到要害,也能直接杀伤敌人。另外,它的声音特别大,“如炮声”,在战场上能震慑敌人,尤其是对付骑兵冲锋的时候,突然一排突火枪响起来,马可能会受惊,阵型就乱了。
不过缺点也很明显:第一速盈所,笨重,一根 1 米长的竹筒装满火药和子窠,得有好几斤重,一个人拿着射击很费劲,通常得两个人配合,一个扛枪一个点火;第二,容易炸筒,竹筒毕竟是木头的,要是火药装多了,或者竹筒有裂纹,点火后可能会炸掉,反而伤了自己人;第三,精度差,没有瞄准器,全靠手感,30 米外能不能打到人,全看运气。
所以说,突火枪不是 “神器”,更像是个 “应急武器”—— 射程近、精度差,但胜在能破甲、能震慑,在当时的战场上,算是个 “新奇又有用” 的玩意儿。
3. 突火枪真的是 “古代步枪雏形” 吗?
这是个关键问题,咱们得先搞清楚:现代步枪的核心是什么?简单说,就是 “管状发射装置 + 火药推进 + 弹丸杀伤”—— 不管是 AK47 还是 M16,本质上都是靠火药在枪管里爆炸,把子弹推出去,用子弹杀伤敌人。
那突火枪呢?它有 “竹筒”(管状发射装置),有 “火药”(推进动力),有 “子窠”(弹丸),完全符合这三个核心要素。而且,它是目前有明确史料记载和考古实物证明的、最早的 “以火药推进弹丸” 的管形火器 —— 比欧洲出现的火门枪(也是早期管形火器)还要早几十年。
可能有人会说:“不就是个竹筒吗?跟现代步枪的金属枪管差远了,怎么能算雏形?” 但咱们得看 “本质”,而不是 “材质”。就像最早的飞机是木头做的,跟现在的波音飞机没法比,但不能说木头飞机就不是飞机雏形。突火枪的意义,在于它开创了 “管形火器发射弹丸” 的思路 —— 后来的武器,不管是元朝的铜火铳(把竹筒换成了金属管),还是明朝的鸟铳(有了瞄准器和扳机),再到清朝的抬枪,都是在突火枪的基础上一步步改进的;甚至欧洲的火门枪、燧发枪,虽然可能是独立发展的,但从 “管形火器发射弹丸” 这个核心逻辑来看,跟突火枪是同源的。
还有个证据:元朝灭了南宋后,把南宋的工匠和突火枪技术都收编了,然后在这个基础上造出了金属管的 “火铳”。1970 年内蒙古出土的元朝火铳,就是用铜做的枪管,里面装火药和铁弹,除了材质从竹筒换成铜,原理跟突火枪一模一样。而火铳又演变成了后来的 “鸟枪”,到了清朝,鸟枪已经有了扳机、瞄准星,跟现代步枪的差距就更小了。
所以说,突火枪虽然简陋,但它确实是 “古代步枪雏形”—— 它第一次把 “管状、火药、弹丸” 这三个要素结合起来,为后来所有管形火器(包括现代步枪)的发展,打下了最基础的框架。
4. 从突火枪到现代步枪:咱们祖先的智慧有多牛?
可能现在有人觉得,突火枪射程才 30 米,跟现在步枪几百米的射程比,太落后了。但咱们得想想,800 多年前,南宋人能想到用竹筒装火药发射弹丸,这本身就是天大的创新 —— 要知道,那时候全世界大部分地方还在用弓箭、长矛打仗,能玩明白 “火药 + 管子” 的,也就只有中国了。
而且,突火枪的技术不是 “一次性” 的,而是形成了 “传承链”:南宋突火枪→元朝铜火铳→明朝鸟铳→清朝抬枪→近代步枪。每一步都在改进:竹筒换金属,解决了炸筒问题;加了扳机,不用再手动点火;加了瞄准器,提高了精度;火药从黑火药变成无烟火药,射程和威力都翻了倍;弹丸从碎石变成定装子弹,装弹速度更快。
这种 “循序渐进的技术改进”,其实就是咱们祖先的智慧 —— 不追求一步到位,而是在实践中不断优化。就像突火枪,刚开始可能只是工匠们的 “小尝试”,但用在战场上发现有用,就继续改进,从竹筒到金属,从无瞄准到有瞄准,慢慢变成了更实用的武器。
放到现在来看,这种 “从需求出发,在实践中创新” 的思路,依然很有用。比如咱们现在的科技产品,很多也是从 “解决小问题” 开始,慢慢变成 “改变生活的大发明”。从突火枪到现代步枪,咱们看到的不只是武器的进化,更是中国人 “务实创新” 的智慧传承。
最后想问大家,要是你穿越到南宋的守城战场速盈所,面对冲过来的蒙古骑兵,你会选择扛着笨重但能破甲的突火枪,还是拿着轻便又精准的神臂弓?或者你还听过其他古代 “黑科技” 火器的故事?比如明朝的 “火龙出水”(最早的火箭弹),或者 “一窝蜂”(多管火箭)?评论区聊聊呗~要是喜欢这类古代军事科技的内容,也可以关注我,下次咱们再扒一扒其他 “古人的脑洞武器”!
发布于:广东省盛鹏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